“美麗台灣一台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學術論壇
從戰後到70年代前後台灣水墨畫發展進程
發表人:江明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 名譽教授
主辦:中 國 美 術 館
地點:北京華僑大飯店會議廳
時間:2013年4月
我本身是一位水墨畫創作者,同時也一直在大學教書並擔任過系所行政主管多年。因此我將從發生於過往的事實與其意義來談,反省台灣水墨畫發展。二次大戰後到1970年代初期,台灣水墨畫面臨傳承與開展的關鍵,意義非常重大。時間雖然已經飄逝了四五十年,依然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我想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首先是台灣美術教育體制對於水墨畫發展的意義,其次是何以時代感受取代了封閉性的筆墨論述,最後則思考台灣水墨畫的風土脈動。
一、文化表徵的美術教育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傳統水墨畫從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體制外的私塾教育,逐漸成為大學美術教育的學習科目。1949年前後,兩岸關係緊張,台灣風雨飄搖,局勢動盪不安。這一階段,水墨畫成為高等美術教育的重要課程。究其原因是,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將水墨畫教育視為正統文化認同的重要表徵之一。
1949年起黃君璧出任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在他任內的二十餘年期間,台灣水墨畫蓬勃發展。重要的原因是,水墨畫成為大學美術教育體系的一環。水墨畫從圖畫科的技術陶冶走出一條嶄新道路,台師大變成培育美術教育師資者與專業藝術家的搖籃。因為,水墨畫在台灣的清朝時代,僅只是文人或官僚旅遊到台灣與富商權貴們的娛樂把玩,或者是裝飾廟宇、富豪宅邸的裝飾品而已。到了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水墨畫在藝壇上被東洋畫(膠彩畫)所取代,其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因此,當近代的油畫、雕塑在台灣迅速茁壯之際,水墨畫卻僅只是流傳於文人餘技品味,或者是民間裝飾或私塾傳承的技術而已。
從此透過正規美術教育建立水墨畫之學習場域。這意味著水墨畫走入台灣現代化美術教育課程的一環,足以肩負傳承傳統精神並且創造嶄新文化的可能性。之後,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文化大學、政工幹校、相繼成立美術相關科系,水墨畫都是這些美術系中的主流組別之一。現在活躍於台灣第一線水墨畫專業畫家包括我自己,大都是國府遷台後,在官方與國民黨提倡復興中華文化的巨大潮流中培養出來的。
今天,水墨畫的教育已經從大學的基礎課程,延伸到研究所碩士、博士教育。現代繪畫表現的素材已經相當多樣化,前衛藝術也受到空前的擁抱,然而,水墨畫依然是相對於西洋文化,成為文化認同的重要指標,其意義具有單非「藝術」所能說明的深沈意義。
水墨畫成為大學美術教育一環之後,水墨畫作為近代化一門獨立的藝術表現領域,並非僅僅著眼於傳統筆墨觀的糾葛不清,而是必須從全方位反省其表現能力以及其定位。所以,水墨畫在戰後的台灣雖然只是美術領域的一種表現媒材,卻能快速找到自我的定位。這是因為水墨畫的創作者,在新的時代氣息下,掙脫筆墨束縛,表現時代感受,這種趨勢在戰後的50年代到60年代至為明顯。在這裡,我先舉師大美術系教授林玉山與系主任黃君璧為例子,說明他們的開創性。
林玉山主張寫生,非常重視創作者面對自然時的自身感受,在這種感受下,驅使創作者能以其感性掌握自然萬物。林玉山的作品不只善於表現自然風貌,飛禽走獸也都栩栩如生。從1949年到1971年之間,黃君璧擔任師大美術系主任。他一生重視寫生,墨色雄渾厚重,用筆剛健老辣,注重光影明暗表現以及山石林瀑的質感。除此之外,他除了傳承嚴謹的中原筆墨傳統之外,他的自然觀及人文精紳已經逐漸脫離中國山水藝術精神,具有新時代的感受性。譬如他畫中近景的松石林木、主景的瀑布遠山,都是西方風景畫的窗景構圖。在對象表現力上注重光影並且採取固定視點。他獨創「倒人字形」、「抖動搖擺形」畫瀑布新法。這些都是他來到台灣之後,在新時代感受之下,創造出嶄新表現力,所以他的瀑布饒富飛動的視覺效果,走出傳統筆墨的束縛。
戰後的水墨畫家充滿著面對新時代的創作能量,他們以聰明才智急速擺脫傳統筆墨的重重遮障,投身到自己生活的時代,創造了嶄新水墨畫走向,足以與時代精神相輝映。1970年代前後,這種時代感受性與實際生活經驗,深深影響了作為傳承的第二代畫家們。
傳統中國水墨畫的筆墨與佈局手法,深受大陸山川形貌的千年來的濃厚影響,舉凡皴法、煙雲或者視點都與中國大陸的自然風貌密切關連。台灣水墨畫的傳承特質上,並非僅有筆墨傳承,在此傳承基礎上,透過時代感受性與生活經驗,創造出面對大自然時的豐富表現能力。這種表現能力在渡海來台的前輩畫家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到了第二代畫家身上,已經成為台灣水墨表現的時代符號。
對於台灣山川的大自然表現力而言,即使重視傳統筆墨的溥心畬,在他晚年作品上已經出現描繪台北烏來瀑布的精彩作品。張大千、黃君璧、傅狷夫曾經描繪台灣橫貫公路、阿里山雲海的自然風光。這些渡海來台的前輩畫家們試圖掌握自身對台灣風光的新鮮感受。在他們教育下,新一代畫家,也就是第二代畫家身上已經成為獨自的表現語言。這種表現語言與1970年代鄉土化運動密切關連。在此之前,不論前輩畫家或者第二代畫家們不只重視寫生,同時也重視時代感受,許多水墨畫家受到這種社會精神驅使,再次確認自己所存在的土地面貌與情感。他們以高度的熱情,將視野投射到自己所生長的土地,舉凡挺拔的高山、洶湧的海濤、深山的激流這樣的大自然,或鄉野廟會、寺院建築、歷史古蹟等人文與歷史,都表現在他門的作中。
1970年代的鄉土化運動使得台灣水墨畫的特色更具鮮明的形象,其表現題材與手法更為多樣化,形式與內容的更充實感。
小結
台灣水墨畫從1895年到1945年,經歷領土割裂,遭受異族統治的現實體驗。水墨畫受到忽視,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後,水墨畫作為復興文化的政策一環,正式進入教育體制,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水墨畫經歷渡海來台的前輩畫家們的努力轉化,以及受教於他們的第一代台灣本土或者渡海來台畫家們的努力,就傳承而言,我們可以稱為第二代畫家,台灣水墨畫家從筆墨的糾葛中掙脫,掌握到時代精神與風土面貌,才有1970年代以後的鄉土化運動下的水墨畫影像。此外,部分水墨畫家前往國外留學也帶回許多新的觀念,促使水墨畫在表現力與觀念上產生許多變化。今天,台灣水墨畫的表現已經相當自由與多元化,即便如此我們可以說,水墨畫一直都面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抉擇。如何繼承傳統的同時,創造嶄新面目似乎是一種水墨畫的理念之一,同時也是一種東方藝術有別於西方藝術的自我定位的起點。現在台灣水墨畫不斷蛻變發展,我們相當欣喜的是,二次大戰後,台灣水墨畫在斷裂中急速汲取渡海來台的前輩畫家們的創造力,面對西洋藝術的形式衝擊之際,依然能不斷自我反省,一再呼應時代精神與感受,創造出豐碩成果。
今日兩岸藝術交流蓬勃發展,這次展覽所留下的美麗台灣的盛事,將成為往後相互學習與彼此砥礪的重要旅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