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與演講

庸凡削盡留清秀

—黃君璧的藝術與教學生涯—

(簡略版)

  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 教授                              江明賢

                          黃君璧國際學識術研討會

                          時間:200989

                                 地點:北京:中國美數館

前言

    一九六七年,時任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之黃君璧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個展,在開幕典禮上,教育部長張其昀親自頒發了「藝壇宗師」的匾額,而奠立黃君璧在藝壇的領導地位。在台灣,黃君璧是個家喻戶曉之畫壇大師,因是蔣宋美玲之私人國畫老師,因而有「國師」之名。黃君璧除了創作外,在台灣師大任教近四十年,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目前在台灣暨海外具聲望之學術界美術學者或畫壇知名畫家,大都是其門生。對台灣之美術教育以及國畫界影響甚鉅﹗﹗也就是如果沒有黃君璧,即無今天之台灣師大美術系暨研究所,沒有台灣師大美術系,也等於沒有台灣美術。他也是傳承中國大陸傳統中國繪畫在台灣發揚光大並主張創新之指標性畫家。

渡海三家與台灣師大美術系

    一九四九年,黃君璧接掌台灣師大美術系主任職務,延聘了溥心畬﹑金勤伯﹑林玉山﹑吳詠香、陳雋圃、鄭月坡﹑孫雲生、孫家勤等國畫名師。溥心畬被譽為「最後一筆文人畫」。也是渡海三家之一的張大千,其入室弟子孫雲生和孫家勤兩位教授,傳承了大風堂之畫風。

    延聘了台灣本土水墨畫家林玉山,呈現了黃君璧之宏大包容之心胸與遠見。林玉山早年留學日本學習東洋畫(台灣稱膠彩畫),日治時期為「台灣府展」之活躍畫家。林玉山應聘到師大任教後,改以水墨教學與創作,並力倡寫生。他是台灣前輩畫家中,由東洋畫轉向水墨創作與教學最為成功之一。

    西畫方面,黃君璧延聘了朱德群﹑趙春翔﹑袁樞真﹑孫多慈﹑馬白水、張道林、郭軔等。朱德群早年畢業於杭州藝專,為林風眠學生,現為享譽國際知名之抽象畫大師。趙春翔後來也赴巴黎留學,晚年創作抽象水墨加螢光劑。在美國、台灣﹑香港及華人世界大放異彩。黃君璧也聘了一批台灣本土留日回台之油畫家如廖繼春﹑李石樵﹑李梅樹﹑陳慧坤﹑李澤籓等,他們在台灣美術史上都是缺一不可 ,舉足輕重之前輩大師級畫家。

 

三、  君璧的治學理念與特色

    黃君璧認為要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必須要有優質的學習環境。一九八一年他創立了研究所,一九八二年六月興建了美術大樓。一九八七年,退休後,把所藏圖書全部捐給台灣師大美術系所,成立「君翁圖書館」。因此,在他的規劃與推動下,除了陸續應聘名師外,充實軟硬體之教學設備,設立「黃君璧獎學金」給清寒優秀之學生。目前在台灣知名之畫家如胡念祖﹑劉國松﹑孫家勤﹑傅申﹑鄭善禧﹑何懷碩﹑江明賢﹑周澄﹑黃光男﹑劉墉、林昌德、林章湖、李振明等在台灣師大求學時,皆曾受到黃君璧之教誨。

    黃君璧之創作與教學理念有幾點:

 1﹑深入傳統—臨摹

    黃君璧年青時臨摹過清初四王,楊州八怪。而影響黃君璧最深的則是石溪。黃君璧曾撰文說:

 

「我以為石溪的長處,在厚﹑在毛﹑在拙﹑在樸。他的畫總是循規蹈矩

,無一不合於畫理,尤為一般人所不及,設色也有過人之處,用赭用青

都很古雅沈著。」(註1)

 

在國畫教學上,大一﹑大二的課程安排,他主張臨摹,發給每位學生他的作品當畫稿。一九八一年成立美術研究所後,向台北故宮購買一套唐、宋、元、明、清「故宮名畫」複製品,除了給理論和創作之教授們教學研究外,也做為大學部學生臨摹之用。

2﹑師法造化—寫生

    一九三六年,黃君璧即撰文「國畫與寫生」之文章。可見其師古人,也主張創新﹗是民國以來主張國畫革新最力之畫家之一。

    因此,「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其一生創作與教學的不二法門﹗除了抗戰時期,隨政府遷都重慶,到處奔波,皆不忘筆墨隨身,走過皆為他筆下煙雲﹗一九三四年赴日本,一九三六年遊桂林﹑長沙﹑北平﹑泰山,一九三九年與張大千遊峨嵋山,一九四三年遊華嶽與終南山,並暢遊雲南,一九四六年江南旅遊,一九四七年三峽﹑嘉陵江之行。一九四九年定居台灣後,每年幾乎出訪或畫展,不忘寫生。一九五五-五七 訪日本、美國東西兩岸與加拿大。一九五八年赴英﹑法﹑德﹑義﹑荷﹑西﹑希﹑土﹑菲﹑泰等國考察並舉辦展覽。一九六零年遠赴巴西,一九六九年赴南非訪問暨畫展,暢遊維多利亞瀑布,重遊巴西,順便到依瓜索瀑布,轉美加之尼加拉瓜大瀑布寫生。

    隔年在台北省立博物館舉行雲瀑寫生個展,筆法大變,風格迴異。前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曾說:

 

君璧先生之雲水皆由寫生而來,但仍保留中國畫之意境。…君璧先生

的畫風,很明顯的可自成一派…色不礙墨墨不礙色,不為皴法所奴,不

為技法所縛,故筆墨皴擦不顯著,倒是雲水部份特別顯著,該稱之為雲水畫

(註2 )

 

台灣本土前輩畫家林玉山亦指出:

 

老以山水畫名世,其雲水最為精,雲水在他的畫中,極具飄渺虛﹑

瀟灑靈動之趣。老非常崇拜石谿,石谿畫雲,筆墨之出神入化,意境之

幽遠,應有很重要之影響力,然而他別有一種豪邁雅勁之氣,自立新境。」(3 )

 

在課程上,大三即開始寫生。學生必須準備速寫本。每天除用鉛筆速寫風景外,特別重視各種樹木的收集與畫法。

3、寫生是手段  創作是目的

    經過臨摹和寫生階段後,筆墨技法達到純熟境界,就自然進入熟而生巧的創作時期。此階段最難,筆墨純熟易,熟而生巧難。但黃君璧也認為,做為一個畫家,技法「太熟」則俗匠,反之著意求「生」,過則硬滯。故必須透過寫生而達到創作目的,寫生是手段,創作才是目的﹗

他常引喻鄭板橋的詩句:「庸凡削盡留清秀,畫到生時勝熟時」﹗

「士先器識然後文藝」,這是黃君璧常掛在嘴上之口頭禪。曾以吳道子與李思訓同畫蜀中嘉陵江山水為例,引用唐玄宗的話說:「李思訓數月之功,道子一日之,皆極其妙也。」而引申:

 

「畫品之高下,不在乎技法之繁簡,而在乎蘊含與意境。」(4 ) 

 

黃君璧談到南齊謝赫之「古畫品錄」所標示之中國繪畫六法,秩序應該顛倒重新排列為:

 

傳移寫;二經營位置;三應物象形;四骨法用筆;五

隨類賦彩;六氣韻生動。(5 )

 

這種重新賦予六法意義的觀點,才符合創作暨教學的過程。他指出:

 

一開始學畫就要求「氣韻生動」,是無法做到的,也非學畫之法門。

「氣韻」應在熟而後生巧階段求知…..,統觀六法之所以然,悉是前

人觀摩名作的定評。集其心得以形容之,概非學畫過程中的什麼方法。

(註  6)

 

台灣師大美術系大學部學生必修理論課程,諸如:藝術概論、色彩學、哲學概論、中國畫學理論﹑中西美學﹑中西美術史﹑美術心裡學、中西美術比較、藝術批評、題畫研究….等。研究所部門除了開設各類創作專題研究外,理論課程有:研究理論與方法、藝術社會學、現代美學、藝術批評理論與方法、中國美術史專題研究、中國畫論專題研究、書法藝術學、金石學、書畫鑑定、中西圖像學、台灣美術專題研究、名作分析、專家畫研究等。一年一度的師生系展、畢業展與研究生展,學生一定要有創新。

 

4﹑ 大膽下筆、小心收捨

黃君璧除了重視寫生外,課堂示範技法是他教學的重頭戲。每次黃師都嚴肅中帶笑容的走進教室,二話不說即走到畫架前,有成竹似的即揮筆直「掃」,筆觸落在台灣製的216號棉紙上還沙沙作響。學生圍在四週靜靜的觀摩學習,真是有種「興酣落筆搖五嶽」之感。快速的下筆,或潑,或鉤,或挑、或皴、或擦、或染,同時進行。完成初步的佈局結構,然後,慢慢的做細步之整理、修飾、渲染等,最後賦色,或帶回自己畫室再補飾,提識落款等。每示範完畢,即轉頭告訴學生們:「大膽下筆,小心收拾﹗」這句話,數十年如一日的告誡學生作畫應有之態度。

黃君璧喜歡以大山馬筆作畫,不管皴擦渲染,經常一枝筆「橫掃」到底,橫塗豎抹,隨心所欲。只有題識落款時改換較小之狼毫筆。他的山水畫如有設色,大都用赭石加花青、藤黃等一層層的染出渾厚效果,類似古人之「淺降山水」。他收拾的絕招在「渲染」的功夫,否則很難達到雄渾蒼茫,溫潤典雅之境界與效果。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傅申撰文指出:

 

對於君翁的…瀑布表現法,早期是依古人法一筆直下,其後周遊世界各地

的著名瀑布,再用顫筆法,還自創「倒人字法」,不但表現瀑布之形,而且

兼得其勢,彷彿如聞其聲。正猶如齊白石一生畫蝦的數變一般,所謂「衰年

變法」,均擁追求與表現其藝術的生命力之強旺,同樣令人肅然起敬。(7)

 

四﹑ 君璧的修身與涵養

古人嘗謂「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來強調畫家修養之重要。當然,人品除包括外在的為人處世原則外,亦包括學識內涵之涵養。明末畫家董其昌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重要。讀書可變化氣質,充實高深之思想,作品始有高超之境界與內涵。

黃君璧早年曾在廣州美術學校任職,結交當地不少知名畫家與收藏家,甚至把古畫借黃師帶回去臨摹。在上海時又結識了黃賓虹、鄭午昌﹑馬公愚﹑謝稚柳等名家。抗戰時期又蒙羅家倫校長之器重,應聘至重慶中央大學,前後任教達十一年之久,這期間共事的同仁計有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吳作人﹑傅抱石 等知名教授,朝夕相處,結為至交。一九四九年來台後,與台灣美術界人士﹑暨台灣師大同仁,相處融洽,互動甚佳。遇到年青晚輩畫家,也都以鼓勵方式為之。他是一個既嚴肅又溫和﹑樂觀﹑體力充沛的老人。

黃君璧曾撰文指出畫家應有的修養:

 

忌互相排斥:古之所謂文人相輕,此乃指氣度淡薄者而言。須知氣度

淡薄,其表現出來的筆墨,亦必淡薄輕孚,此一忌也。

忌自尊自大:自以為了不起之人,傲氣有餘,傲骨不足,狹聞淺識,眼

中只有一人,心中自無景象,此二忌也。

﹑虛心求知:學問之由來,必先懷若谷以求,眼中所見,心有所欲,皆

為我師,心引納,則景從心出,筆墨自然,此一宜也。

觀摩古人:古人將其學問修養經驗表現於文藝之上,我們不獨要朝夕

擬觀摩,且要效法其學養,誠如是,則事未半而功逾倍,此二宜也。

五  胸懷豁達:胸懷豁達之人,必包羅萬象,廣識博聞,一景一物,悉從客

觀以察其長,一行一念,必拒淫邪,以養其正。故其表現於藝術之上,亦

必氣脈相連,筆墨貫通,意境自然,瀟灑磊落,此三宜也。(註8)

 

五﹑ 藝術與生活之點滴

黃君璧除了在台灣師大美術系所任教外,也在「白雲堂」畫室教畫,從學者甚眾,筆者常到黃師寓所旁聽觀摩。學生來自各行各業,不少官夫人也附庸風雅前來習畫。

黃君璧最為媒體報導的焦點的是「國師」之身分,指導蔣宋美玲女士畫水墨,因經常陪蔣介石夫婦遊山玩水,作畫寫生,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黃君璧一生勤儉刻苦,任何人與他用餐,他一定要求菜飯要吃完。不管到學校上課,或外出開會、應酬等,皆以公車代步。黃師曾為了省錢搭公車而遺失了一批心愛的作品。

黃君璧一生多次捐畫義賣資助弱勢團體,最受矚目的一次是,一九八七年,時年九十歲的他,捐了壹百幅作品在省立博物館舉行義賣展。開幕當天,作品銷售一空,全部所得透過中國電視公司「愛心專戶」轉交給老人暨孤兒院。

黃君璧認為國寶該放在博物館讓大家有機會分享,所以也捐了二十二件自己收藏的古畫給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傳為美談。

 

六、  結論

黃君璧一生成就歸納兩點:一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深入研究、探討、實踐、革新而發揚光大。二是終生奉獻於美術教育,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不管是創作、或是教學,黃君璧的中心理念是一致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創作觀,「士先器識然後文藝」之內涵修身。尤其,「大膽下筆,小心收拾」之作畫態度,幾乎變成師大人之座右銘與口頭禪。

黃君璧早年在大陸廣州美術學校暨重慶中央大學與杭州藝專教書,而與後來(19467月)擔任北平藝專校長徐悲鴻之友誼,以及張大千、溥心畬、傅抱石、林風眠等一代大師之互動與影響。渡海三家直接或間接在台灣師大以及台灣畫壇的重大功勞與影響,黃君璧可說傳承著嶺南、海上、暨大江南北之藝術於一身而在台灣發揚光大。在台灣師大任教幾近四十年(1949-1987),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國民政府大力提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加上台灣師大美術系所之推廣傳承,以及黃君璧在美術界「畫壇宗師」的聲望,使得日治時代以來以東洋畫(膠彩畫)為主流之台灣畫壇,終於被中國水墨畫所取代並大放異彩,成為台灣美術界的主流。如果沒有「黃君璧」的領導、傳承、推動、與發揚,也就無「台灣師大美術系所」,沒有「台灣師大美術系所」,就更無「台灣美術」了。

 

附註:

1:劉芳如  飛瀑 煙雲 黃君璧 p.19 台北 雄獅圖書公司出版1994

2:張俊傑 黃君璧先生的雲水世界集 黃君璧百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184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出版 1999 

3:張俊傑 黃君璧先生的雲水世界 黃君璧百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集 p.184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出版 1999

4:黃君璧 國畫六法之研釋 黃君璧紀念集 p.257 白雲堂出版 1995

6:黃君璧 畫人應有的修養 黃君璧紀念集 p2.54 白雲堂出版1995 

5:黃君璧 國畫六法之研釋 黃君璧紀念集 p.257 白雲堂出版1995

7:傅申 學古功深的黃君翁 黃君璧百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87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出版 1999

8:黃君璧 畫人應有之修養 黃君璧紀念集 p.254白雲堂出版1995

 

 

黃君璧的藝術生涯  楊隆生編著  藝術家出版1991參考書籍:

黃君璧紀念集  何浩天主編 白雲堂出版 1995

黃君璧百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師大美術系所出版 1997

藝術論壇  台灣師大美術系所出版 2006

台灣師範大學慶祝三十週年校慶美術學系專輯 台灣師大美術系出版 1976